从尘埃到建筑上海办了个“土里土气”的展览
2023-12-26 21:30

  从尘埃到建筑上海办了个“土里土气”的展览日前,由中国、日本、瑞士和法国艺术家联手呈现的“生土礼赞”展览在上海明珠美术馆举办,这是上海第一次举办大型生土主题展,既介绍土的科普知识、展示以土为材料的艺术作品,还可以亲手体验项目。

  土是大地之基。一万年前,人类学会建造房屋,逐渐形成聚落,而后有城市。现在,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还居住在用土建造的房屋里。

  “生土”是指取自原状土,无需焙烧或化学改性,仅依靠简单的机械加工便可用于房屋建造的土质材料。生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中国的应用可追溯到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以土为材的建造传统遍及中国各地,从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到福建的土楼,生土房屋是很多地区常见的住房形式。

  作为一种天然、质朴的材料,生土能就地取材,可以“呼吸”(如制作混凝土等),能循环使用。传统生土建筑体现了地域特质与文化属性,留存了时间与记忆。“生土礼赞”展览呼应生土生态价值在全世界范围不断受到认可的趋势,集合科学、艺术、文化的资源,展示对生土的研究与探索,提示人们重新认识土,设想更多利用土的创造性方式。

  策展人之一、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执行院长穆钧表示,通过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合作,本次展览力图从传统到现代、从材料到建筑、从科学到艺术,呈现一幅以生土绘就的“画卷”。策展人之一、株式会社KUMO主理人饭岛刚宗则说,希望本次展览能创造契机,为当代人及下一代的生活方式提供更为丰富的元素,推动进一步的发展。

  展览以对土的认知为脉络,设计5个篇章,从介绍土、展示土,到吸引人们亲近土并尝试运用土来进行制作。

  第一篇章“土的诞生”,展示科研团队多年持续收集的260余种土样标本,并配有采集土样时拍摄的原状土壤剖面照片。这些来自全国不同区域的土样,土粒形状不同,颜色搭配共有100种,让人一目了然地看到各地土的差异。

  杉﨑晴菜是一位主要使用天然颜料的日本艺术家,她选用来自中国云南、河南和意大利的生土,搭配煤、酸化铁等其他材料,手工制成混合画材,历时一个多月,在明珠美术馆现场创作了“远古‘织梦人’”系列,共7幅绘画。以鹿、野猪、太阳、岩石等为形象,画出人与自然共存的原始生命力。

  第二篇章“土的性质”,用实验、实物和视频等方式展示土的不同特质。比如玻璃珠实验,用玻璃珠之间加入水后的黏连现象“液桥原理”,解说水在土的聚合建造中起到的作用。

  “液桥原理”实验展示在添加适当的水和施加一定的外力后,土中的黏粒可以发挥胶凝粒的作用,将各种粉粒聚合成整体,形成土坯、夯土墙等有耐久度、可以盖房子的材料。观众可在现场手动实验观测。

  第三篇章“住在土中”展示众多现代生土建筑案例,有模型、照片、视频等形式,解读古老夯土技艺如何现代化。这部分展示了福建南靖地区夯筑土楼的传统、TERRA当代生土建筑大奖(TERRA Award)全球优秀案例、土上工作室近年完成的生土建筑项目甘肃庆阳毛寺小学等。

  株式会社KUMO与日本艺术家铃木晋作的装置作品《“土”与“回忆”的隧道》,邀请一群孩子们徒手参与,参观时可以走进以竹为筋骨、土为墙面的冥想空间,土墙就是孩子们用传统生土抹面工艺手工涂抹而成。

  在第四篇章“土与艺术”中,瑞士艺术家卡特娅·辛克“穿上土”展开一场艺术行为,她经常使用土与矿物等天然材料来创作。展览现场悬挂着她用水泥制作的一件女式礼服,看上去由附着在网上的红土块制成。纪录片《服装》中,辛克穿着这件衣服起舞,土渣不断从她身上掉落。

  第五篇章“多多接触土!”在现场提供一系列玩土项目。株式会社KUMO的作品《心之所响的“土”的音乐》把土封入玻璃管子里,50根不同土量的玻璃管排成直径3米的圆,成为一件乐器,观众可以敲土听声。

  株式会社KUMO与畑中久美子制作的《心之所向的“土”的风景》,是一部直径超过6米的巨型土制圆盘,看起来像一套城市沙盘,其中矗立着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大厦等标志性建筑的土制模型,还有镜面状的“黄浦江”。孩子可以钻到圆盘下面伸出头来,在“空白的土地”上创作自己想要的建筑物。

  这次展览还将出版《用土建造:从尘埃到建筑》《土生土长:生土营建的传统与现代》两本新书,介绍世界和中国生土建筑的历史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