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牛村里的最美“乡音” 来自“第13队”
2023-12-23 15:40

  铁牛村里的最美“乡音” 来自“第13队”冬季的铁牛村,橘树枝头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鱼塘里水波荡漾,呈现出一幅乡村美学的写意画。

  过去一年,回响在蒲江县西来镇铁牛村的外地口音尤为特别,但他们并非游客,而是铁牛村的“新村民”。

  “老舒服了”,这是大连人粘颢在铁牛村的感受。“有种回到家的感觉”,则是广东人ciri的评价……过去几年间,70余名来自全国20多个城市的青年不断向铁牛村汇聚,成为“新村民”,更有300余名候鸟型“新村民”不定期居住在这里。

  “新村民”来自金融投资、建筑规划、文化艺术、生态农业等多个领域,他们虽然身份各异,却有一个共同目标:与当地村民共建美好乡村。

  他们为何而来?我们走近铁牛村,聆听他们选择乡村、留在乡村的心声,以及他们梦想中的乡村生活图景。

  出生在大连,工作在上海、广州,曾在互联网大厂任职设计师的粘颢,如今悠然闲适地坐在“铁牛妈妈的餐厅”里。

  来到铁牛村,起因是受到施国平的影响。作为建筑师的施国平,2017年受到铁牛村邀请担任该村总规划师,继而成为铁牛村的首位“新村民”。之后,施国平还为铁牛村的柑橘产业找到了出路。

  “我认识施老师后,就来铁牛村玩过,发现这边的乡村山清水秀、风土人情也很有特色。当时国家正推广乡村振兴,我们就想来看看能不能为乡村建设出一些力。”就这样,粘颢来到了铁牛村,至今已有4年,“现在还在摸索乡村建设的更多可能性。”

  这是第一批入住铁牛村的青年。他们因为乡村建设、活动和工作来到村子里,并带动、影响着身边朋友,以自己生活状态的变化促使着周围的人们一个个来到村子里。

  广东人ciri是4年前受朋友之邀,到西来镇参加婚礼的。“当时大家不管认不认识我,都说‘欢迎回家’,这种感动是前所未有的。铁牛村也成为了我心心念念的地方。”今年5月,ciri辞掉广州的设计工作,来到“铁牛妈妈的餐厅”上班。

  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上班的王爽爽,因为一档播客节目了解到铁牛村。节目的嘉宾是85后“新村民”黄宁宁,也是铁牛村阿柑果乐园的主理人。“就想来这儿看看村子是什么样的。”

  就这样,铁牛村聚集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地区的70余名“新村民”,还有300余名候鸟型的“新村民”不定期到这里居住。

  如今,答案就写在铁牛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新村民”们通过一棵棵柑橘树,探索生态恢复、生态农业、产业转化、产业融合等路径,以此来推动整个乡村的系统建设。

  施国平深感乡村振兴必须依靠农业产业。而对于铁牛村来说,丑柑产业虽然已发展多年,但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养殖和农家乐经营方式上,产业转型升级是最大问题。

  来到村里后,施国平团队租下铁牛村的九亩柑橘园,示范“两个替代”(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种植,把生态绿色的农业生产理念引入铁牛村。

  后来还与老村民一起成立了村企联合体,新老村民都成为铁牛村的“合伙人”,通过搭建“新村民企业(销售方)+村企联合体(组织方)+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方)+当地农民(种植方)”的机制,铁牛村柑橘生态种植基地扩大到了40亩。

  以种植柑橘为出发点,“新村民”们还做了诸多尝试,推动由单一传统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围绕柑橘开发生态阿柑酒、阿柑米花糖、阿柑巧克力等休闲食品;带领老村民们开办民宿、餐厅,扩展乡村业态;策划组织乡村生活节,加上村集体组织游览服务,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

  就这样,铁牛村打造生态农业产业,创新乡土美学文创,发展田园文旅度假,村集体经济蒸蒸日上。

  “铁牛妈妈的餐厅”也是“新村民”们乡村建设的新尝试。粘颢笑着说,刚来到村里进行乡村建设规划时,为了了解村民的状况和想法,于是挨家挨户串门去聊天,“村民们会做一大桌子的菜给我们吃,我发现村里的妈妈们做饭都好吃,为什么不共同运营一家餐厅呢?”

  如今,“铁牛妈妈的餐厅”已成为“新村民”们的“客厅”。“我们会不定期开展活动,比如前段时间开展的银杏坝坝宴,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到村里,到餐厅吃饭,共同感受乡村、探讨未来乡村应该怎么发展。”

  铁牛村党委书记徐帮淼说,“我们村以前是12个队,我们计划把‘新村民’们编排为第13队,名字不叫‘新村民’队,叫人才队。”

  徐帮淼强调,“新旧只是身份不同,他们带给乡村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徐帮淼细数着“新村民”带给老村民们的变化:生态种植出的柑橘收购价,远高于打了农药传统种植的,老村民也开始学习种植技术,发展生态种植。“他们带来的绿色产业发展理念、模式,正是当前我们最需要的。”徐帮淼说。

  不仅如此,“新村民”会组织周末亲子课堂,让孩子们学音乐、手工和英语;他们还带着老村民共创“铁牛妈妈的餐厅”等项目,让村里的妈妈们、农家乐主人们开阔了视野。

  村民曹彬洋此前在镇上经营火锅店,听说村里的变化,便回来加入餐厅的运营,跟着来自上海的主厨团队学习制作节气素食。如今,他已成长为餐厅主理人,参与策划运营。“我会扎根在铁牛村,用自己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振兴自己的家乡。”曹彬洋说。

  王爽爽笑着说,来到铁牛村后,都不怎么想家了。“不管是走在路上,还是去到地里,老村民们一定会塞很多东西给我,每次都要拿两三兜子才能装得完。”目前,王爽爽正在铁牛村探索生态有机农业领域的工作。

  如今的铁牛村,仍然在持续开展这场新老村民共建的乡村建设实验。夹杂着上海、广州、河南、大连等天南地北口音的“新村民”,和老村民们一起正谱写着动人的音符——“现在‘妈妈’们都会讲四川版英文了!”粘颢说,“我的英文名是Fido,他们天天追着我,用四川话喊我‘飞豆儿’。”(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