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
2023-12-20 00:15

  2023年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年会“从里坊到街区:跨越与创新”在西安成功举办12月17日,2023年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西安成功举办,本届年会会议主题是“从里坊到街区:跨越与创新”。本届年会是在中国建筑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承办。多位专委会委员、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齐聚古城,在十三朝古都的特色城市空间中探讨当代街区的建设与发展,感受现代街区生活与老城肌理的创新融合。

  会议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凯主持。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副司长汪科,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西安市规委会副主任、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赵元超先后现场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兴钢先后线上致辞。

  修龙在致辞中指出,城市街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建设与治理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建筑学会近年来关注和推动的重点工作。自成立以来,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和专业智库的优势,以加强学术交流、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出发点,强调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开启了中国建筑学会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搭建了更宽广的专业平台,实现了多学科相交融合的工作模式,为完善街区理论研究体系、提高街区建设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修龙强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需要跨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创新理念和方法,为城市街区建设与空间治理找到更加可持续和适应性强的解决方案,继续为街区建设与治理的创新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汪科在致辞中表示,住房城乡建设部自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大力推进城市设计工作,将进一步强化城市重点片区、街区地段的城市设计。年会的主题“从里坊到街区跨越与创新”,紧扣党中央、国务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的决策部署,紧扣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脉搏,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对我国城市街区建设做出重要的决策部署。倪虹部长多次讲话强调住房城乡建设工作要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汪科强调,城市街区是城市的基本空间单元,城市设计要在街区层面下功夫,做真规划,真设计,城市更新要重视街区建设,这是人民城市的关键所在,城市治理要向街区、社区下沉,这是最重要的“最后一公里”,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生活空间,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研究街区问题,要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要坚持科学的思维、要敢于建言献策、要秉持崇高的责任。街区更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希望依托专委会这一学术组织,加强交流合作,勇于开拓创新,共同研究城市街区问题,共同推进城市街区规划设计方法和理论创新,共同为推进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赵元超在致辞中指出,城市街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石,需要关注城市空间布局、建筑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以创造更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共同关注的任务,空间治理则关乎城市的运行和管理,从交通组织通畅、城市环境卫生到社会治安,贯穿着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建立起一套科学而高效的城市治理体系,以确保城市的和谐运行。

  赵元超表示,在城市发展征程中,应注重国家发展战略、弘扬中华建筑文化,在街区建设和城市空间治理层面坚持和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在新的形势下,将持续关注街区发展,共同探讨城市街区建设和发展的创新理念。

  崔愷院士在致辞中表示,在城市存量和城市更新中,街区的重要性要高过建筑本身,城市的街区代表着城市的特色,街区建设不仅是单一的物质空间设计,还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有很强的时间性。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不仅要治理街区的风貌,同时还要保留时间的痕迹、城市历史文化的印迹。建筑师既要重视建筑本体设计,也要关注街区的整体风貌。

  李兴钢院士在致辞中表示,街区对于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城市的基本生活单元,更是落实城市战略的基本发展单元。在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中,更要特别关注街区以及它们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印记。“新旧相生”是长期以来对城市街区更新与保护的认识,这个理念特别强调在一个街区内保持新旧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要努力保留和利用有价值的街区环境,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价值。同时确保新的建筑和设施与既有街区环境的协调,通过新功能、新风貌的植入,促进街区活力的良性循环,以塑造出有历史感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新空间。对于城市既有建筑和街道,我们既要加强保护和利用,让它们在新发展中展现具有魅力的风貌和特色,也要为街区注入新的元素和功能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求。

  王凯在发言中指出,从长安里坊到当代街区,城市格网不断发展演变,体现了城市生长的基本逻辑,同时也展示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治理体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街区是城市系统性和建筑个体性的综合体现,是人对城市建成环境品质的集中体验,是从“好房子”到“好城区”、“好城市”的重要衔接环节,也是促进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等专业技术领域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街区是城市建设实施与治理运营的重要空间单元,对街区建设治理进行研究和实践,能够更好地融合多元主体诉求、提高建设实施效率、统筹专业技术工作,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推动城市建设实施整体水平的提升。需要创新技术方法,发挥城市设计的独特价值与作用,从城市规划视角考量建筑、景观设计方案;从微观空间设计视角,优化城市规划策略。

  报告开篇指出,通过对城市格网的缘起及其演变的研究来认知、理解和规划组织城市形态是世界城市发展和建筑史中的普遍现象,传统城镇主要依从生物气候和自然环境禀赋条件,遵循礼俗社会的共同法则而建,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格网成为适应新的发展的最基本方式,通过均质化的规模尺度划分,实现对用地经营和公平性的考虑。

  报告通过列举古今中外各种不同城镇布局提出格网街区的优点在于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提供一个时空边界可控的生长模式,预判和控制城镇发展,具有明显的实效性。缺点在于忽视因地制宜,对城市自然要素的复杂性往往采取简单化处理,水文、地貌等自然特征易遭破坏。格网一直是城镇发展基本的理性依据,决定了用地空间安排的基本秩序、城镇发展的规模和边界。城市发展中新生与衰亡、保留与淘汰的矛盾永恒存在,格网尺度也会适应技术进步而改变,大城市需要一定的建筑密度和建设容量保证功能的集聚和效率。

  报告最后以南京老城城市设计高度研究、大理书院建设项目为例证指出,基于格网系统的城市形态是新陈代谢的,通过城市设计在城市形态逐步增密的过程中积极干预,使其有序演进并形成当代的创新非常必要,亦即既关注城市空间活力和视觉体验品质,也同时关注城市发展的动力和规律。

  报告介绍了华夏院在张锦秋院士的引领下,一直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智慧的承继与创新,不断地创作彰显城市、地域特色的时代精品的历程,三十年来,华夏院创作的上百个作品遍布中华大地,形成了独有的创作精神:坚守、探索、实践坚守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并由此形成文化自觉;为使用者提供智慧化的服务,促进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用作品发声,促进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

  报告开篇指出,作为国内21个城市更新试点城市之一,西安城市更新城市待改造项目存量较大,后续潜力巨大。经过十年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多区域、多类型发展”的特点,着重体现在历史文化遗产片区保护、老旧街区提升“市井烟火气”、工业遗存“活化利用与产业转型”等几方面。基于对西安城市更新的概略介绍,报告重点分享了“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两个特色项目的实践经验。其一,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项目,曾空置、废弃已久的老钢厂是记录西安工业发展足迹的标志性载体,以“建筑、创意、设计、艺术”为主题定位,成为与国际接轨的、与园区、校区联动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和实践基地,打造成为西安的798。

  其二,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项目,报告在此提出城市更新重塑了西安古城老街的新烟火型商业活力,体现出室内与室外空间融合成为显著趋势、文化艺术与商业结合、由社交、社群文化需求产生新型商业内容。报告强调,“新烟火”保留真实生活状态与熟邻关系,融合市井文化与新型业态,同时能满足休闲、旅游、商业,以及居住的多元需求。老菜场在空间改造设计上保留了旧厂房、构建新场景生态圈,在保存区域肌理、延续街区原住民市井生活样态的同时,依托社区居民日常生活聚集地“菜市场”,进行“艺术化改造”,让文化赋能创意空间。实现全时段、全龄段、全生态的“三全”运营模式,市井文化切进消费新场景,打造了一个融合市井人文生活、城市休闲商业、文化旅游等需求的综合性街区。

  报告开篇提出三大问题:城市街区的尺度?小尺度街区是否更具有活力,更加宜居?有哪些规划设计的空间策略值得借鉴?基于问题的提出,报告结合雄安新区容东片区、都江堰壹街区等具体案例从认识城市街区、社区与开放街区、街坊尺度与密路网、街区形态与地方性、街区空间的连续性和多样性、慢行街区与街区活力等六个维度展开,最终归纳出四大城市街区营造策略:一是分区构建窄路网,缔造小规模的街坊尺度;二是通过地方化的街坊形态组合构建因地制宜的空间格局;三是塑造城市空间多样性,整体秩序下的建筑多样化;四是营造街道活力,制造连续复合的街道空间界面。

  报告最后指出:营造城市街区是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和城市空间属性的回归,需要在空间视角下与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基因相融合,是营造城市生活品质的空间设计方法,蕴含了关于城市品质价值观的转变,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报告结合案例介绍了历史城镇与街区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工程+高质量发展(4+2)”产品,其中高质量工程涵盖规划模块、高质量工程模块、设计模块及施工模块;高质量发展包括智能模块与运营模块,报告重点分享了打造规划模块、智能模块与运营模块的实践经验。

  在“模块一:三规融合”版块中,报告以聊城、贵州等地规划为例,探讨了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商业联合会在保底限、重配套的传统城市规划基础上,叠加运营前置规划+文化规划,建立城市造血机制,彰显城市特色的历程。在“模块五:社区/乡村治理+城市运营”版块中,报告以聊城米市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剑川石龙村为例,分享了危旧改造落地示范及乡村振兴经验。在“模块六:智慧艺术”版块中,推介了安徽金寨桂花广场项目对于革命主题的文化+艺术+科技展示实践。

  报告开篇指出,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经成为国际共识,“文化具有使城市更繁荣、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力量”。通过介绍芝加哥《公共艺术规划》、墨尔本新区艺术基因街区、巴塞罗那艺术整体导入的城市再开发项目、西雅图公共艺术计划、温哥华“城市无疆美术馆”双年展等案例强调公共艺术在国外已经成为塑造城市魅力、推动社会发展、公众参与和城市设计的重要工具。

  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城市更加关注结构优化、品质提升,更加注重特色魅力彰显、空间价值增进,在这个阶段,“AUD (Art oriented Urban Design)艺术导向的城市设计”尤为重要,需要艺术家、文化学者、规划师、建筑师等全面协作,通过艺术设计创意赋能,共同创造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场景,实现从功能城市到人文城市的跨越。

  报告提出,街区是承上启下、衔接民生与发展、平衡市场与公益、推进更新的重要载体,根据人口规模适配设施,落实治理需求;衔接更新单元挖掘潜力,落实发展诉求,通过活力小街区的打造来焕活提升治理大街区的功能。街区的体检既强调了街道的事权属性,又兼顾了十五分钟生活圈的配套要求,进一步衔接城市更新单元,实现从体检到更新的一体化推进。街区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的空间抓手;二是对社区设施联动、补充的重要空间;三是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重要空间;四是特色功能的重要挖掘和承载地。

  报告进一步研究了多种项目层面的活力场景,通过多种触媒类型的分析探索活力街区打造的动力之源。这些活力场景主要包括:一是生活型,强调公共设施与特色活力相结合;二是消费型,活力场景体现在单体升级与公共空间链接上,推动传统商圈升级;三是产业型,更新改造老旧厂区、老旧街区,盘活低效闲置楼宇,建设产业型活力街区;四是文化型,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更新,植入适宜业态,强调文化与城市的链接。

  通过唐代长安的例子,报告对城市历史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和演化之争进行了回溯。同是“街-坊”,我们在意的是不仅是理想图像还有真实生活,就像正在发生的当代城市项目一样,强力改造和妥协现状的区别也是整体调控与个体感受之争。对于长安那样尺度的例子,地图式样的“示意图”和在意具体误差的、精准的建筑图是不一样的,城市演化的结果大大改变了既定的规则。出入街坊内外带来了从场景到故事的延伸。在唐人传奇中,“意外”的出现也有意义,甚至是首要的意义,是“意外”造就了故事,为街坊空间带来了额外的惊喜。

  当天下午,与会嘉宾参加了老菜场创意街区、老钢厂(幸福林带)街区、曲江文旅街区三个项目的实景沙龙。

  今年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街区建设和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年会“从里坊到街区:跨越与创新”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大会为推动城市街区更新工作的实施,促进城市建设领域学科融合发展,助力城市空间治理水平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同步提升搭建了富有开创性的学术平台,让我们一起携手打造高品质的街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