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项目规划十篇
2024-01-24 04:43

  建筑设计项目规划十篇本项目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城东镇竹洋村,205国道东面,梅州市警官培训学校南侧,总用地面积约143861平方米,其中已征用地面积为133696平方米。规划首期用地面积为83863平方米,预留发展用地为59998平方米。用地现状为丘陵山地,场地高差需平整,用地比邻现有戒毒所建筑。本项目首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看守所、拘留所、武警综合楼及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为30348平方米,严格参考《看守所建设标准》及《拘留所建设标准》设计。

  本项目以“安全适用、因地制宜、经济可行”为设计原则,合理布局,在保护环境的基

  础上进行场地平整,满足各项功能建筑的相关要求。因建筑布局对地势平坦要求较高,场地上通过计算分析,室外绝对标高定为130米左右,在山地地形中实现土方平衡。

  设计将地块由南至北分为看守所、武警综合楼、拘留所三大片区,各建筑通过一条内部规划路南北贯通联系,清晰快捷。项目主要出入口位于西侧接205国道,次要出入口则东接规划支路。

  看守所设计押量为800人,为大型看守所。看守所片区由监区、看守所综合楼及其活动场地、生态停车场等组成,设置于用地东南侧。监区出入口位于中部,通过AB门执勤系统等警戒设施保证监区整体安全运行,人行出入口及车行出入口分别设置,互不干扰。入口门楼兼设有部分附属用房。监区设计为A、B两个监区,两个监区中间设计为办案及管理用房、检察院及法院用房、厨房服务区等,可供两个监区同时使用。A、B监区南北对称设置,监室呈U形布置,结合被羁押人辅助用房形成围合空间,经济实用,管理安全。

  看守所综合楼通过连廊与监区门楼连接,紧临监区,便于管理。看守所综合楼首层北侧为行政办公门厅及办公、接待等用房;南侧为民警生活用房门厅及配套服务用房,二层为办公室及会议室,三至五层为民警宿舍。

  武警综合楼位于看守所北面,通过连廊与监区围墙上巡逻道连接。武警综合楼主入口位于建筑西南侧,首、二层为武警行政办公及配套服务用房,三、四层为警官单人宿舍及战士宿舍,战士宿舍结合学习室设计为8人一间。

  拘留所设计押量为200人,为大型拘留所。拘留所及配套用房位于用地北面,行政及管理用房、附属用房与被拘留人用房为两层围合布置,行政及管理用房、附属用房布置在西侧,被拘留人辅助用房设于首层南北两侧,拘室设置于二层,呈U形布置。北面民警生活用房及宿舍通过连廊相接。

  看守所在进入监区的人员流线上,按“分时段,不交叉”的原则进行设计,避免出现管理盲点和安全隐患,主要分为五类流线:

  办案流线:办案区位于两个监区之间中部东侧,办案人员从中间通道走廊进入,被羁押

  会见流线:会见区位于两个监区之间中部西侧,家属及律师等从中间通道走廊进入,被

  围墙上巡逻道通过连廊与武警综合楼连接。岗楼视界、射界良好,无观察死角,岗楼之间视界、射界重叠,监区围墙设通讯、报警装置、高压电网等安全警戒设施。

  被羁押人员流线:被羁押人辅助用房均向监区活动场地开门,与监室围合形成被羁押人

  独立活动区域。劳动工场设置于监区二层,使留所服刑人员的生活、教育、劳动在一个区域内完成。

  民警办案及家属会见流线:拘留所建筑西部临路部分为民警办案区及家属会见区,被拘留人员则从拘留区进入该区,流线避免重叠。

  民警巡视管理及拘留人员流线:拘室布置在二楼,首层为被拘留人员辅助用房,围合设计独立成区,方便管理巡视。

  看守所设置50间16人标准监室及8间单人监室。部分标准监室可按需改造为未成年监室及女性监室等特殊监室。标准监室与放风场并排紧邻设置,放风场设有厕所、储水池、洗衣台,监室设有床位、厕所及储水池,层高为6m。监室上下设计有较大面积的通风口,保证空气流通。首层设有两个喇叭型观察窗口,一个用于观察监室,一个用于观察放风场。放风场设有通风天窗,保证日照和通风。

  拘留所设置20间8人普通拘室、4间4人未成年拘室及4间8人严管拘室。普通拘室及未成年人拘室设置床铺,严管拘室为通铺。拘室内均设有衣物柜、卫生间、盥洗设施及洗衣台。拘室门采用带观察窗金属门,通道外侧窗和拘室采光窗设置金属防护栅栏。拘室窗地比大于1:6,采光及通风良好。

  监区及拘留区,功能性强,内部以米黄色为主基调达到平和简洁的效果。造型上重点对除监区及拘留区外的综合楼进行设计,整体设计上以山地丘陵为背景概念,结合高低错落的建筑单体,利用屋顶折板元素形成呼应周边山体的园林式建筑群。屋顶折板设计结合屋顶绿化,还具有遮阳隔热的节能效果。立面上结合空调百叶以横向线条为主,局部设计竖向装饰线条,颜色上以黑白灰的简单搭配,并配置木色百叶,形成简洁大气,又不失亲和力的综合楼建筑外观。

  监管场所项目,同时需关注三类人,看守者、被看守者及探望和服务人员。在相对封闭和敏感的区域,对于看守者的关注是需要被重点考虑的。因此,设计上需要表达两种矛盾的概念,对于看守者是一个舒适宜人的办公场所及住宿空间;对于被看守者是一个简单肃然的改造场地。在设计上,并不是简单的用围墙内外来区分,而是用一种空间的过渡,用视线的引导和分隔达到不同人流的不同感受。

  本工程基地位于南通市世纪大道与工农路交口地块,北侧为世纪大道,西侧为工农路,毗邻新城区中央景观绿轴,靠近市政府,是中央行政区范围内的重要建筑。工程是集高标准酒店,高级办公楼和现代化国际会议中心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

  本项目试图以最佳的资源的合理整合,发挥其最大的服务功效;并与新城区CBD、狼山风景区协调共同发展,共同打造新世纪南通市最精彩的城市文化展览中心。塑造生态、舒适和都市休闲环境。满足全方位的城市功能需求。提供全方位生产综合效益的产品组合,对酒店、会议中心的配套服务空间及产品展示空间进行合理的整合,迎来各方宾客充分利用并享用各种功能设施。不仅带来业绩的增长,也激活了中心区域地块的消费指数,成为极具有竞争力的综合服务实体。

  项目充分发挥会议中心观演、电影放映、娱乐功能,为传播精神文化提供高质量的传媒场所,塑造南通都市文化的新空间。

  该项目是包含了办公、酒店及其配套,会议中心、产品展示中心等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建筑总面积为298006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210735m2,地下三层建筑面积86751m2。

  基地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向长约257m,南北向长约176m,北侧为世纪大道城市绿化带,南侧有河道东西向穿过。基地占用了城市45091m2的整个城市街区。基地南临世纪大道,西接工农大道。

  本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审查通过,历时两年:2009年10月~2011年08月。

  目前施工现场底板已全部施工完成,会议中心附近东段地下室做到+0.00,会议中心已施工到第二层。

  笔者主要负责酒店塔楼的方案深化到施工图设计,下面就酒店塔楼的平面、立面及空间设计等各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酒店塔楼平面设计中,七层为男女桑拿房,八、九层为中、小会议室,十层、二十五层、四十层为设备及避难层,十一至十六层、二十六至三十九层为酒店客房层,十七至二十四层为VIP套房层,四十一层为酒店总裁套房,四十二层为总统套房层,四十三层为行政酒廊层,四十四、四十五层为高档餐厅层;四十五层屋顶设有屋顶游泳池;四十六层局部为设备层。

  基地中两个塔楼被塑造成独特的雕塑式的建筑外形,并允许建筑塔楼立面语言传递至地面。塔楼的幕墙由玻璃和铝质框架组成。建筑立面的垂直元素增加了塔楼的竖向的戏剧性效果。特殊处理的隔热玻璃在将建筑的室内透光度最大化的同时起到很好的隔热效果。双塔顶部由一个有斜度的平面切割,赋予建筑戏剧性的视觉化效果。

  酒店塔楼高度为202.813m(相对标高),室内外高差0.15m~0.3m。塔楼一至六层层高5.000m;四十五、四十六层之间设一夹层为技术转换层,层高2.100m,避难层兼设备层设于十、二十五、四十层,层高均为5.500m;除避难层外,十七至四十二层,层高均为3.750m,其中十七至二十四层为VIP套房酒店层;二十六至三十九层为酒店客房层;四十一层为总裁客房层;四十二层为总统套房层;四十三至四十五层,层高均为4.800m,其中四十三层为行政酒廊,四十四、四十五层为顶部餐厅;四十五层顶部设屋顶泳池;四十六局部为设备层,层高3.000m;四十七层为屋顶设备层。

  丰富变化的内部空间往往是使酒店获得良好声誉的要点之一,为表达现代酒店的独特个性和精彩多样的动线,从一层至三层均为挑空的大堂中庭是酒店公共部分的核心和亮点,功能空间均围绕其展开。酒店团队入口作为酒店部分另一个重要的接待区域,同样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门厅处设置了二层高的中庭,通过一个贯长、宽敞的通道与酒店主入口大堂连成了一体,形成了一个丰富而有趣味的流动空间序列。

  酒店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送风相结合的措施,室内空调具有送新风及调温功能,使室内空气常保新鲜。通过对气象条件的分析,采用相应的具有保温、隔热、遮阳等功能的外墙系统,尽可能在办公及酒店公共部分、产品展示厅、会议中心、办公空间、酒店客房及VIP套房空间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创造舒适的室内生活环境,并达到节能目的。

  采用断热节能幕墙系统,断热铝合金型材在室内外有温差的情况下,热量在铝合金型材的传递中不形成通路,有效减少通过铝型材的热量传导。在幕墙的结构设计上采用合理的密封胶设计原理和选用性能良好的密封材料,提高幕墙的密封性能,使之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性能,节能效果显著。同时也能起到较佳的隔声隔噪效果,一般节能的幕墙的隔声量可达30-40dB。

  办公、酒店塔楼及裙房与产品展示厅作为一个整体计算,各向窗墙面积比均大于0.70(包括透明幕墙部分),经过权衡计算满足节能要求。会议中心各向窗墙面积比均小于0.70(包括透明幕墙部分),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小于屋顶总面积的20%。

  “低碳生态城市”是当前城市发展的热门课题。“低碳(low carbon)”是一个外来词,即把降低碳排放作为城市建设的目标,作为一种节能概念,“低碳”对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引导作用值得提倡;而“生态”在中文语境中更能表达发展模式上的用意。中国传统语境下对于生态的理解与西方语境下生态的含义是有所差别的,我们强调的生态是指“生命所处的适当的生存状态”,是一种动态化的生命进步过程,强调“整体生存”,而小是纯粹的技术性概念。低碳生态规划将低碳目标与生态理念相融介,采用系统的思想来指导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出宏观层而、战略层而的关键策略,在区域、城市或街区规划中通过整介土地、产业、交通、能源、资源、环境、社会等低碳生态策略,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低碳生态区规划和绿色建筑两个层而都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也形成了各自的指标体系。但是,绿色建筑作为城市建设最基本的单元,无法与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及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之间形成自接的对应关系。两套指标体系之间如何对接,如何在整个规划设计流程中得以落实,还是研究领域的一个空自点。本文从规划、设计、管理的角度进行探索,将绿色建筑与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目标相结介,将绿色建筑向更宏观的尺度延伸,与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相关联,建立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策略、详细规划板块和建筑设计板块的相互对应是紧密、小可分割的。比如,低碳生态城市策略在交通板块提倡大力发展非机动车交通,与详细规划板块的空间规划、交通组织和建筑设计板块的建筑、景观环境有密切联系,需要在规划层而采用小尺度街区计,创造人行、自行车出行友好的城市尺度,并保证公交站点覆盖率;在建筑层而,控制建筑到公交站点的距离,并提供舒适的非机动车通行环境,从而逐步落实低碳生态城市策略。低碳生态城市策略在绿化板块和建筑板块的理念,更加需要从详细规划的空间规划、交通组织、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而逐步向建筑设计的各方而落实。

  即以城市低碳发展为导向,建立“规划先导、指标控制、指标落实、指标验证”的分阶段指标管控机制,构建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使详细规划阶段和建筑设计阶段的各项指标相互关联,并能在规划审批环节落实,最后通过标识评价,保证规划策略落实和建筑设计实施。

  为实现绿色建筑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效益,不仅需要在建筑设计阶段实现“四节一环保”的具体目标,还需要在详细规划阶段为低碳生态城市策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单体绿色建筑的节能减排任务和目标分解工作,需要通过规划来总体协调,将原本分散在各板块中的指标建立起统一体系,并向更宏观的尺度延伸,通过与规划指标的对接,和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以实现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城市策略的结合。

  根据规划与设计的可操作性和普适性,分别抽取详细规划阶段低碳生态设计和建筑设计阶段绿色设计中的关键性指标,构建从详细规划到单体设计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控制体系,强化规划阶段与建筑设计阶段的联系,实现规划设计整体优化的要求。低碳生态规划指标体系从最初包括“产业类指标”在内的56项指标,通过以规划设计可操作性为原则进行反复梳理,剔除不符合控规特征的产业类指标以及绿色容积率、新能源汽车补给站点等不成熟指标,最终形成了包括空间规划、交通组织、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4大类20项指标的详细规划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通过与低碳生态规划理论体系相呼应,保证了低碳生态城市策略的量化与落实。

  指标的监管体系以项目的基建流程为主线,有利于推进全过程实施。从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即控制性详细规划切入,在控规阶段落实具体绿色指标,结合管理流程,形成实施管理途径设计。在基本建设流程中,增加对应的实施流程,在对设计单位的管理方面,对项目各阶段设计文件进行严格要求:项目建议书中必须确定绿色建筑目标,列出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估算;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提供绿色建筑的实施策略;方案设计必须包含绿色建筑专篇;初步设计必须包括绿色建筑手段及技术、投资估算等,并填写集成表;施工图设计须注明对绿色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填写绿色建筑集成表;施工图设计审查需附绿色建筑专项设计审查意见。将指标体系和各项绿色生态要求纳入设计流程,并在审批流程中设置节点控制,能保证低碳生态城市策略的具体实现。

  基于低碳生态详细规划的绿色建筑指标体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规划先行,将绿色建筑与城市低碳生态发展目标相结合建立了低碳生态详细规划阶段与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相衔接的指标体系。通过将绿色建筑与低碳生态规划形成直接的对应关系,填补了规划理念到建筑落实之间的空白点。该指标体系集成各相关专业,能指导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住区、低碳生态小镇、绿色建筑单体等各层面规划设计工作,也为世界城市推进低碳生态规划和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套可落实的指标体系。

  [1] 曾捷,曾宇,许荷,等.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介绍[J]. 城市发展研究,2011(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3] 梁浩,龙惟定. 低碳社区建筑能源规划的目标设定[J]. 城市发展研究,2011(第7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4] 王光美. 城市化影响下北京植物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D]. 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第一条为发挥本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建筑设计的规划管理和专业管理,减少建筑报建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特制订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单位和个人在市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建筑报建阶段的专业管理。

  第三条建筑设计单位对建设项目应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国家、地方有关专业管理的规范、标准、设计规程进行建筑设计,并对建筑设计全面负责。

  第四条专业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应分阶段进行专业管理。在建筑报建阶段,先对土建部分提出书面审查意见,不涉及土建部分的专业管理,可在土建主体施工阶段提出审查要求。

  第五条规划管理部门对建设项目应以规划要求为重点进行管理。对其建筑设计,应重点审查是否符合规划、设计要点及建筑间距、建筑密度、容积率、公共配套设施等技术经济指标和城市建筑环境、建筑空间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要求,并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第六条凡涉及专业管理的建设项目,本规定已明确由规划管理部门一并审查的,或专业管理部门对土建部分已有书面审查意见的,规划管理部门应执照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标准、设计规程,对其建筑设计进行一次性审批。

  第七条规划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综合职能作用。对建筑设计土建部分的审查,应与消防安全、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专业管理部门建立定期联审制度。对建筑设计涉及的有关各项专业管理要求,应进行综合、协调直至作出仲裁。各专业管理部门应根据裁决采取相应措施。

  第八条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应对建筑报建审批的各项管理进行协调。凡符合《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要点,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的大中型建设项目的建筑设计,规划管理部门应予办理报建手续。

  第九条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的建筑设计各层平面图,必须注明各部位的使用功能。凡生产厂房、仓库的建筑设计,必须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说明生产厂房、仓库的类别。生产厂房的建筑设计,还须说明生产过程中有无污水、烟尘、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排放,有无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振动、噪声等有害作业部位和程度,以及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和相应的措施。仓库的建筑设计,还须说明有无贮存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品及其防范措施。

  第一节消防第十条以下建设项目的消防安全,由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有关规定,对其建筑设计进行一次性审批。

  (一)九层以下(含九层、下同)及其首层或首、二层为商业网点、办公用房、面积不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机动车库、丁类和戊类生产厂房或仓库的住宅;

  第十一条本规定第十条以外的公共民用建筑,十层以上(含十层、下同)的居住民用建筑,甲、乙、丙类生产厂房或仓库,1000伏以上的发电机房和变配电房,煤气站(含贮存点),加油站和油库等建设项目的消防安全,以及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建设项目消防安全的特殊处理,其建筑设计应先报消防安全管理部门审查,取得对土建部分书面审查意见后,方可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

  第十二条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以外建设项目的消防安全,由规划管理部门受理建筑报建后,与消防安全管理部门进行联审,并对土建部分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第二节环境保护第十三条凡建设可能产生新污染源或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向规划管理部门申请用地或申领设计要点时,要附上经市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对选址,定点审查同意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或书面意见。

  第十四条凡新建、扩建、改建可能产生新污染源或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设计单位应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环境保护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卫生标准和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建筑设计。

  第十五条以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由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对其建筑设计进行一次性审批。

  (一)九层以下及其首层或首、二层为非经营饮食的商业网点、办公用房、面积不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机动车库、不贮存化学物品或溶剂的仓库的住宅;

  第十六条以下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由规划管理部门受理建筑报建后,与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进行联审,并对土建部分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一)九层以下首、二层有非营业性厨房餐厅、面积不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机动库、一般性生产厂房、一般性仓库的综合楼;

  第十七条本规定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以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其建筑设计应连同有关资料先报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审查,取得对土建部分书面审查意见后,方可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

  第三节卫生防疫第十八条以下建设项目的卫生防疫,由规划管理部门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对其建筑设计进行一次性审批。

  (一)九层以下及其首、二层为非经营饮食且面积不超过三百平方米的商业网点、办公用房、面积不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机动车库、贮存无毒无害物品的仓库的住宅;

  第十九条以下建设项目的卫生防疫,由规划管理部门受理建筑报建后,与卫生防疫管理部门进行联审,并对土建部分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一)九层以下首、二层面积不超过一百二十平方米的机动车库、不存在有毒有害因素和不排放“三废”的小型生产厂房、贮存无毒无害物品的仓库综合楼;

  第二十条本规定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以外建设项目的卫生防疫,其建筑设计应连同有关资料先报卫生防疫管理部门审查,取得对土建部分书面审查意见后,方可向规划管理部门报建。

  第四节劳动保护第二十一条凡建设生产厂房,设计单位应按照国家劳动部《关于生产性建设项目职业安全卫生监察的暂行规定》的有关要求进行建筑设计;凡建设蒸汽、热化锅炉房,应按照《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的有关要求进行建筑设计。

  第二十二条凡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或高温、高压、易燃、易爆、辐射等有害作业部位的生产厂房和一层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的大型生产厂房,以及贮存有毒有害物品的仓库,其建筑设计应连同有关资料先报劳动保护管理部门审查,取得对土建部分书面审查意见后,方可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

  第二十三条凡建设独立设置的锅炉房,其建筑设计要否取得劳动保护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由规划管理部门在提供设计要点或审理建筑报建时根据不同情况确定。

  设置在建筑物地下室、半地下室或首层、顶层的锅炉房,在建筑设计方案阶段先报劳动保护管理部门审查,取得对土建部分有关措施的书面审查意见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

  第五节人防工程第二十四条十层以上或基础埋深达三米(含三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均应修建“满堂红”防空地下室;九层以下面积七千平方米以上的民用建筑,应按建筑面积的2%修建防空地下室;新建的居住区、小区和统建住宅,应按规划设计总建筑面积(不含十层以上部分)的2%修建防空地下室。并由设计单位先取得人防工程管理部门的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建筑设计,对人防工程设计全面负责。规划管理部门对其建设设计经核对人防地下室面积后,进行一次性审批。

  第二十五条属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建设项目,因工程地质等原因难以按规定设计相应面积的人防地下室,以及属《广州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情况的,其建筑设计应先取得市人防工程管理部门书面审查意见后,方可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

  第六节绿化第二十六条规划管理部门审查居住区规划设计,其公共绿地应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附表三用地指标控制。居住小区级和居住区级的公共绿地指标,分别为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5%至10%和7.5%至15%。

  第二十七条对古树名木,包括百年以上的树木、稀有珍贵的树木、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树木以及经市人民政府公布和挂有标志保护的树木等,原则上不得砍伐、修剪和迁移。凡建设建筑物、构筑物、架空和敷设地下管线,距离上述树木的树冠边沿应不少于五米。如城市建筑确需砍伐、修剪和迁移上述古树名木的,必须经市绿化管理部门提出审查意见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向规划管理部门办理报建。

  第二十八条城市建设、军事设施确需使用大面积的成片绿地和处理花草树木的,规划管理部门在批准定址时,应将有关图纸、文件抄送市绿化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九条建设项目涉及砍伐、修剪和迁移一般树木的,规划管理部门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建筑设计进行一次性审批,并将批文抄送市绿化管理部门处理。

  第七节道路交通第三十条新建、扩建各类建筑物的建筑设计,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百零四条和附表八有关配置相应的自行车,汽车停放场(库)的规定执行,由规划管理部门对其建筑设计进行一次性审批。

  第三十一条凡在城市交通繁忙地段建设产生和吸引大量交通流量的大型项目,规划管理部门应在确定选址前会同交通、市政管理等有关部门进行论证。

  第三十二条建设大中型生产项目或在城市交通干道两旁建设商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引起交通量较大的项目,涉及机动车出入口设置、停车场地、装卸货物场地、车辆回旋场地等问题,其建筑设计要否取得交通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由规划管理部门在提供设计要点或审理建筑报建时根据不同情况确定。

  第八节其他第三十三条文物古迹与建筑保护管理,规划管理部门应按照《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一章第七节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白云机场、岑村机场净空控制高度管理,由民航广州管理局,广州空军司令部分别将机场控制高度范围以及该范围净空控制高度的计算公式提供给规划管理部门,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其要求审核建筑设计,并将报建审批意见抄送民航广州管理局或广州空军司令部进行复核;如有异议,应在接到批文第二天起十五天内向规划管理审批部门提出,逾期视作同意办理。

  第三十五条建设项目如涉及市政设施、环卫、港务监督、铁路、电力、有线无线电讯、军事场地、地震测量等专业管理,其建筑设计要否取得有关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由规划管理部门在提供设计要点或审理建筑报建时根据不同情况确定。

  第三十六条住宅组团以上的规划设计如涉及有关污水处理等问题,要否取得市政、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等管理部门的审查意见,由规划管理部门在提供规划要点或审理规划设计时根据不同情况确定。

  建筑策划特指在建筑学领域内建筑师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不仅依赖于建筑师的经验和规范,而以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研究目标进行客观的分析,最终定量地得出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采用方法和途径。具体的表现形式是量身定做形成可为总体规划立项之后的建筑设计提供科学和逻辑的设计依据的任务书[1]。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建筑[2]。绿色建筑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下对普通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策划也在建筑策划体系上应运而生。但与普通建筑策划相比,绿色建筑策划也有其独特性。

  建筑策划是为编制合理的建筑设计任务书而进行的研究工作,在时间节点上建筑策划始于总体规划阶段,终于建筑方案完成之前。是介于总体规划立项和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环节,起到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图1),为了达到预定的设计目标,需要设计师在项目前期阶段就尽早参与项目的整体策划[3]。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具体评价条文来看,绿色建筑始于选址,从理论上讲,绿色建筑的策划也应始于项目选址之前,但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讲,绿色建筑策划对于选址的确定显然是乏力的,即使有些地区的用地指标中已经包含了绿色建筑等级要求[4],但是对于基地的基本情况也只能被动式接受。理论上绿色建筑策划开始时时间节点也只能始于方案之前或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绿色建筑策划的目标之一是指导绿色建筑方案的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对建筑绿色性能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特别是建筑形体、朝向和平面布局对建筑性能影响显著,相关研究表明40%的节能潜力来自于方案设计阶段[6]。绿色建筑策划的时间节点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绿色建筑的策划应尽量早,如果建筑方案已经形成,绿色建筑策划产生的作用大打折扣。

  随着建筑策划的研究的逐渐深入,建筑策划逐渐走向多学科融合[7]。从工作流程和策划阶段的内容来看,建筑策划衔接规划和建筑设计阶段(图1),策划阶段侧重于项目定位、设计方案等较大尺度的内容,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上而下,由大而小,几乎不设计具体的某项技术措施。但绿色建筑策划阶段各专业配合的更紧密(图2),并且各专业从细节入手,按照绿色建筑条文要求,确定技术措施,最后汇总而成确定绿色建筑的星级等大目标。策划的步骤倾向于由下而上,由小到大。并且技术措施的确定对于策划和方案阶段至关重要,据美国能源署的一项针对67栋绿色建筑的调研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303项技术中,有57%的技术措施需要在方案阶段落实[8],这些技术措施都需要在绿色建筑策划中得到具体体现。建筑策划的工作流程也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围绕既定目标给出“如何建设”的方法。由此顺承,相关国家设计规范[9]也给出了由上而下的绿色建筑策划的流程(图3)。现有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采用由上而下策划步骤,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然后根据绿色建筑的等级和总体目标的需求进一步确定节能、节水等分项目标,进而确定绿色建筑各项技术措施,然后针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总体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由上而下的策划步骤,在未分析各项技术措施适宜性的前提下确定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是不客观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涉及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暖通空调、给排水和建筑电气等专业,计有28项控制项和108项得分项的技术措施[10]。先确定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后确定技术措施与根据建筑技术措施的适宜性选择后根据总体得分情况再确定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具有较大的区别。前者偏主观,很“官僚”,后者客观,注重技术措施的适宜性。正如无包治百病的良药,绿色建筑技术也各具有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同一个技术在不同项目中采用可能具有“绿色”和“非绿色”的特性,绿色建筑技术适宜性选择也就成为绿色建筑的关键[11]。换言之,绿色建筑策划阶段首先要对单项技术进行适宜性的选择和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是否适宜于本项目。根据选用适宜的各单项技术应用效果、范围和规模,最终确定绿色建筑等级和总体目标,也就是本文所提出的自下而上的绿色建筑策划流程更符合绿色建筑的需求(图4)。与之相比,自上而下的策划流程在进行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技术经济分析时得到的总体结论可能会掩盖某项技术的技术经济不合理性,与绿色建筑理想相悖。先确定等级和总体目标而后进行分项技术的确定也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当然,绿色建筑策划在设计过程中是个动态的过程,美国建筑策划先驱威廉佩纳研究指出,对于建筑师的日常工作,设计团队每天都要进行策划研究[12]。建筑策划和建筑设计在一段时间内是交互的,策划和设计不断遇到和提出新问题,并逐步解决和落实并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绿色建筑策划也是如此。不同的是绿色建筑策划面向工种不止建筑专业,还要直接面对建筑结构、建筑水暖电、建筑物理等专业,所研究的对象也具体到针对每项具体绿色建筑技术进行研究和落实。

  如果说建筑策划通过以理性精细的方式形成详细设计任务书,那么绿色建筑策划的目的确定达到绿色建筑相关标准的相应等级要求,并细化到各专业分项适宜的实施。相对于普通建筑而言,绿色建筑强调在全寿命周期条件下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强调技术的适宜性。由于我国各地区气候、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建设绿色建筑应注重地域性特点[13],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条件和与建筑类型,因地制宜采用适宜性的技术,综合评判后确定合理的等级和目标。而不应抱着先入为主的思想主观确定为高星级或者低星级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筑策划的前期外部条件着重关注社会、人文和地域等外部条件对建筑的影响,强调相关社会因素对建筑性格的决定作用[1]。绿色建筑策划关注的重点在于建筑所处的自然环境(如地理、气候与水文等)、建设环境(能源、资源、基础设施)、项目的基础条件(是否满足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控制项要求)等方面,进一步确定符合项目特征的节能率、节水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绿地率及室内外环境质量等分项目标[9]。并进一步确定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和运营管理等指标值,确定被动技术优先原则下的绿色建筑方案,采用适宜、集成的技术体系,选择合适的设计方法和产品。绿色建筑的设计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积,而是需要规划、景观、建筑、结构、机电、建筑环境各专业之间综合考虑,整体协调落实后才能得以实现。国家和各地地方标准对于建筑策划的内容编排采用了不同方式,文献[9、14、15]采用了按照各分项实施目标编排方式,各内容对应与各专业多有穿插。文献[16]采用了按照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等专业划分编排方式,便于设计阶段各项内容的便于沟通和落实,值得借鉴。图5给出了绿色建筑设计策划内容鱼骨图示意图,由图可以看出策划内容各实施的先后的关系,限于篇幅,未列出各技术策略。

  总平面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的开端与门户,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与灵魂,即是在城市规划管理局或城、镇规划建设局批准的用地范围内,根据上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结合地形、地质、气象、水文等自然因素,把建设物、构筑物、交通运输、各种场地、绿化设施等,在平面图上进行合理、协调地规划、设计与布置,使一个工程的各个项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满足人民生活、休闲、政治等需求。成功的规划设计也是城市面貌的绝佳的体现。

  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总平面设计从报批流程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总图规划及单体方案设计,此阶段是规划部门对于开发项目的整体把控,经审批后规划部门会批复此项目的规划意见复函,设计可以进行单体建筑深化设计。第二阶段是复函批复后进行人防、绿化、交通、建委等部门对于规划总平图的深化设计。第三阶段是施工图完成后,设计进入总平面消防的报批阶段。第四阶段规划许可证总平图。

  第一阶段的规划方案报审需设计提供规划总平面图及单体建筑方案图。规划方案总图设计中的基地总平面设计是总平面初期设计较重要部分,也是规划总平面设计的开端,应以城市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规划为依据。设计中应结合工程特点,使用要求,注定节地、节约、节能、节水、节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空间,并应适合当地气候条件,自然地形,周围环境,地域文化,和建筑环境,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

  在实际建筑设计工程中,总平面设计以当地规划部门编制规划意见书为设计依据,意见书中会对建设用地,规划单体设计要求、环境设计,绿化设计,交通、公共服务设施等作出细致明确的要求。

  即对拟建规划用地概况的要求,主要包括,建筑用地位置,范围、使用性质,总用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城市公共用地等。

  建筑用地位置及范围、是由规划部门提供的各种界限范围,其中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其中北京常用的为前四种。

  用地红线内规划部门还会对建筑的基底退用地红线的距离做出明确要求,即建筑控制线。设计中常常会对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及建筑控制线的概念混淆不清,用地红线是对建设单位可建设使用的用地范围的限制,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使用范围,有时用地红线就是道路红线,而建筑控制线既是用地红线内可建设建筑单体的基底范围控制线。北京建筑设计细则中对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用地红线上空的做出相应规定,而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例如一层以上出挑是否可以突出建筑控制线并未做明确规定,各地规划部门可能把握尺度不同,建议当遇到特殊情况请设计单位建议建设单位及时进行规划咨询,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规划总用地面积以规划钉桩图面积为准,其中包括总建筑用地面积、城市公共用地(道路及绿化),为保证城市绿化景观需要,规划部门会在用地面积内划分一部分城市绿化带,此区域不属于建设用地范围,不允许建设单位新建建筑物,可以允许地块内必要管线通过,一般此区域由建设单位负责建设施工。开始规划总图绘制时,一定严格按照钉桩坐标点输入,绘出建筑用地红线、道路及绿化范围,并插入现状地形图,核对用地范围内是否存在其他市政不可拆改的建筑及道路,如非拆改的公交车站等特殊建筑,及时提醒建设单位与规划沟通处理,以免对规划方案及建设单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拟规划建设用地使用性质主要是对地块内建筑单体的使用性质及使用年限的约束,不同使用性质相应使用年限是不同的,国家规定居住用地性质为居住建筑及相关配套设施,土地出让最高年限70年,商务办公、工业、科、教、文、卫、体等土地出让最高年限50年、商业金融、娱乐、旅游等土地出让最高年限40年,规划区域内可存在多种使用性质,每种使用性质地块应分别独立设置,地块以区域红线划分存在,每个地块都具有独立的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要求,不可混合使用,例如商业金融、办公项目用地范围内不可出现居住使用性质的建筑等。

  主要是对建设用地范围内建筑单体在用地总体规划中位置及布局的控制,其中包括地块容积率、建筑限高、空地率、绿化率、首层退线、道路交通及机动车出入口、总建筑面积、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层数等,现以北京市居住区为例将以上控制指标部分总体考虑可以归为以下三大类:

  3.1竖向建筑高度。一般指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平屋顶)或屋面面层(坡屋顶)的高度。建筑限高是规划部门依据地区总体规划对建设地块建筑物竖向高度的控制,不同地区建筑高度计算也不同,设计经常使用计算规则:平屋顶建筑按建筑外墙散水至屋面面层计算、如有女儿墙按女儿墙顶点高度计算;坡屋顶建筑一般以屋面下檐口计算建筑高度。屋顶坡度大于30°时按建筑外墙散水处至屋檐和屋脊平均高度计算;坡屋顶不同坡度按当地规定执行。屋顶上的附属物如楼梯间、电梯间、水箱、烟囱等其面积不超过屋顶面积25%,不计入建筑高度内。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风景区及净空高度限制也有相应的规定。

  3.2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主要受防火、日照、采光、通风、卫生、防视线干扰、防噪声等有关规定的影响与制约,设计中主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

  3.2.1防火间距。建筑必须满足的消防间距,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当外墙有突出可燃构件时,应从其突出的部分外缘算起,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都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注意规范中对一些特殊情况的注解,设计中常常会遇到类似情况,很好利用会解决很多规划设计中的难题。

  3.2.2日照间距及建筑间距系数。主要是保障一些需要较好日照要求用房的日照标准的需求,主要包括如下建筑类型:居住建筑、托儿所、幼儿园等生活用房、小学、中学的普通教师、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老年人的居住建筑、托老所的居室都为有日照要求的等,规划总平面设计中需要对以上性质建筑位置择优考虑,进行平立面进行日照分析,满足相应的日照时限要求,并须在规划方案报批时提供该地块及相邻受影响地块的日照分析报告,以满足区域内生活质量要求。

  北京地区对日照标准做了如下规定:①住宅每套至少有1个居室、4居室套型至少有2个居室满足大寒日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规划部门通常还会同时要求以上房间还必须同时满足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的要求,根据以往日照分析经验冬至日不小于1小时比大寒日日照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更难满足)。②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中小学半数以上的教室、老年人及残疾人住宅的主要起居室和卧室、医院及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等建筑日照要求北京地区建设工程规划设计通则中都做了相应规定。

  日照标准需要利用日照软件进行日照分析来实现,计算时应注意如下:日照标准日定为大寒日及冬至日,有效日照时间带大寒日采用8:00~16:00,冬至日采用8:00~16:00(真太阳时),计算大寒日时,应设置最小连续日照时间为5分钟,冬至日应设置最小连续日照时间30分钟,扫掠角12度,日照时间计算起点指距室内地坪0.9米高的外墙位置(含保温层及装修层),计算过程中时间精度和输出结果精度应该为分,输出结果应将真太阳时转换成北京时间,通过计算结果来判定拟规划居住建筑是否满足日照要求,对于特殊部分可进行立面日照分析,更准确直观一些。

  北京建筑间距规定的系数要求:主要包括板式、塔式及多塔建筑及多塔建筑群等;板式建筑指主要朝向建筑长度大于次要朝向建筑长度2倍以上的建筑;当遮挡建筑与被遮挡建筑平行布置正南正北时,建筑间距最小系数1.7:塔式建筑指长高比小于1的建筑,塔式建筑的各朝向均为长边。单栋塔式建筑遮挡建筑(两侧无其他遮挡建筑时)对日照比较有利,遮挡面积较小,与北侧居住建筑的建筑系数最小可控制在1.0,不会对被遮挡建筑造成遮挡。

  相邻多栋塔式建筑如果之间间距等于或大于单栋塔式建筑长度时,在该间距范围内无其他遮挡建筑,其间距系数最小可控制在1.2。相反塔式间距小于单栋塔式建筑长度时,在该间距范围内无其他遮挡建筑,其塔式居住建筑长高比的长度,应按各塔式居住建筑的长度和建筑之和计算,也就是多栋塔式建筑遮挡效果以等同于板式建筑的遮挡效果,根据群体不同的长宽比,采用的间距系数也不同,长宽比1.0以下,等同于单栋塔式建筑,间距系数为1.0,长宽比1.0~2.0时,间距系数1.2,长宽比,2.0~2.5时,间距系数1.5,长宽比2.5时,相当于板式建筑,间距系数1.7。

  北京规划部门一般规定居住区日照必须同时满足住宅居室及公共服务项目居室部分日照标准及北京建筑间距规定的系数要求。

  3.2.3卫生间距。即居住建筑相对两可视面(窗口距离)大于等于18米,如不满足要求时,采用有效遮挡措施避免对视,总图标示出来规划部门也是认可的。

  3.3居住区内综合技术指标:综合技术指标是规划总图设计中非常重要部分,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

  3.3.1综合技术总指标。包含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居住区用地、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配套设施用地,通常情况下总指标中只体现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其余用地面积在地块分指标中体现。总指标还包括居住区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和地下要单独统计)、住宅建筑面积、公建建筑面积、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总户数、居住总人数、户均人口、人口毛密度、机动车停车数量及非机动车停车数量等。

  3.3.2建筑容积率。指建筑用地内建筑总建筑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衡量建设用地使用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容积率时,总建筑面积中是否包括地下、半地下建筑面积,应根据所在城市规划部门来确定,在具体设计中计算容积率一般都是用地上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来计算,也就是规划部门对于地下建筑面积不予与明确的约束,可根据建设单位的具体使用需要及投资情况来确定地下面积的数值。

  3.3.3建筑密度。指用地范围内各类建筑的基底面积与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建筑密度是反映建设用地经济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3.3.4绿地率:。指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用地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面积的比率。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地下设施顶板上部至室外地坪覆土厚度达3米(含3米)以上,其绿化面积可按1:1计入该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指标;覆土厚度达1.5米(含1.5米)以上,其绿化面积可按1/2计入该工程的绿化用地面积指标。绿地面积计算时建筑首层外墙1.5m范围内、道路路缘石外1m范围内不计入绿地范围,对其它围墙、院墙绿地范围可算到墙脚、汽车坡道出地面部分算至坡道挡墙外1m处、覆土绿地部分要注意其与实行覆土绿地接壤的部分,不被建、构筑物围合(其开放边长应不小于总边长的1/3)。道路小于4m的可以不退线m,按道路边缘计算绿地面积,人行道及硬铺休闲广场不计入绿地面积,符合公园规范要求的游憩小路可计入绿地面积。

  以上为规划方案设计中的一些主要的限定性指标,满足以上各种规划要求做出项目的规划方案阶段的总平面建筑布置图及方案报批图纸,北京地区规划方案报审要求总平面提供如下表格内容:用地指标表、用地平衡表、区位图、技术经济指标表、建筑单体一览表、图例及设计说明等。

  用地指标表:主要是表示项目用地范围内总用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道路、绿地等面积,此部分数值由规划部门在选址意见书中提供。用地平衡表:是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指标数值,包括建筑占地面积、绿化面积、道路广场面积及其它面积的数值及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以用来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各种用地的平衡关系,规划可根据此数据来控制整片地域的城市整体形象。区位图就是项目在城市中的位置,技术经济指标表:包括总建设用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其中地上面积、地下面积)地上面积可由容积率来控制,地下可根据使用及车位需要由建设单位把控,如有特殊使用功能还需注明面积数(主要用于支付土地使用转让金需要)、建筑单体的栋数、建筑控制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机动车停车位(其中地上、地下分开统计)、非机动车停车位等、如居住建筑还有住宅总户数、住宅总人口、户均人口、人口毛密度等,建筑单体一览表:包括各建筑单体建筑使用性质(地上、地下分开)、建筑层数、建筑高度、建筑地上面积、地下面积、总建筑面积、(住宅还有户数)。

  规划总图报审图纸部分中需要标注及标示部分主要是建筑单置(坐标点定位),楼号、层数、正负零标高、建筑高度、建筑外轮廓尺寸(一般标注保温外皮)等、项目用地范围内的道路交通,城市道路开口位置、并注明道路及开口宽度、绿化部分需填充并区分覆土绿化及实图绿化,此阶段需保证规划绿化率要求、建筑间距、住宅还需注明日照间距的系数等。

  此阶段因处于方案设计阶段单体设计还未深化,面积指标还不准确,规划方案报批时地上面积经常会按照容积率计算的最大面积来控制、机动车、非机动车、绿化率也会按照最低要求数值来报审,待进行绿化、交通报批时再进一步深化设计,前提是规划方案图中必须保证各种指标的可实施性。

  项目总平图设计的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属于难度及技术含量较高阶段,也是依据规划条件方案创造的过程,是整个项目设计前期及精髓。第二阶段的人防、绿化、交通、建委等部门对于项目规划使用要求可实现性的把控,此阶段是在规划复函总图基础上对人防、绿化、交通的使用功能的拆分,以保证规划复函上各个指标的可实现性,是一个分布细化过程。第三阶段是施工图完成后,设计进入消防的报批阶段、此阶段总平面应注意建筑单体消防车道及消防扑救面的设计(一般情况此部分在规划方案阶段就应该按规范要求设计好),是消防部门对此部分的审批与核对,以保证园区内消防车的顺利扑救。第四阶段规证总平图,既是规划复函方案后经过人防、交通、绿化、消防等部门审批后及单体建筑施工图完成后的终版总平面图,此阶段总平面很重要,图纸中每个数据都将作为实际施工中的验线及规划验收依据,在实际施工时不可以更改(允许范围内的施工误差除外)。图纸指标中使用功能同样会作为建设单位支付土地使用出让金的重要依据,所以此阶段总图一定要慎重对待,保证每个细节的准确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一般对单地块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进行明确,成为了指导单地块建筑设计方案的依据,在城市建设实践中,上述指标显然对三维形态上的控制力度不够。在一些特定区域,例如中央商务区,地块基本分割成八至十亩的小地块,编制城市设计来指导单地块的建筑设计成了规划管理部门的共识,2000年后,中国城市设计研究开始关注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和基础理论,[1]其中重庆市规划局在城区范围内共委托编制了城市设计项目35项,部分成果明确地纳入到法定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说明近年来政府及行政管理机构已非常重视城市设计的编制。[2]

  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一期街区城市设计于2008年由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编制完成,规划管理部门在以控制性详细规划(图1)的基础上,以此街区城市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对单地块建筑设计进行规划审查,目前,南昌市中央商务区总部基地一期街区已初具雏形。以上述项目为例,对街区城市设计的构思与实际实施效果进行比较,通过调查与分析,论证街区城市设计的成效,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更有效的为未来街区城市设计工作寻求相关的启示。

  (1)根据开发需要重新划分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用地地块偏大,考虑开发需要,将地块分成相对独立的六个小地块,每个地块面积在十亩左右。(2)共享庭院绿地:在两个街坊中,利用临城市道路布置建筑,形成共享的庭院绿地。(3)基座与塔楼控制:保持主楼落地并在临红谷五路和规划路形成连续的街墙,塔楼维持2个高度,守住地块四周。

  为避免不同开发单元无序的面向城市道路开设机动车出入口,该城市设计对车行交通进行了统一组织,地块周边只开设了六个出入口,平均每个地块设置一个开向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减少了对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为形成统一的效果,在城市设计中,注重对建筑形式的统一,以期呈现一定的群体体量感。

  (1)塔楼落地:塔楼直接落地,裙房形成连续街墙效果。(2)统一的凸窗效果:整体风格为现代风格,细部上,凸窗采用统一的形式,丰富立面效果。(3)顶部构架等造型一致:顶部构架采用空构架的形式,不安装百叶。(4)塔楼与裙房采用一体的装饰风格:采用上下一体的设计手法,裙房选材与塔楼一致,均为浅黄色涂料。

  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目前已基本建成(图4),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相关程序报规划管理部门,部门单体进行了调整,与城市设计进行比较,存在一定的差异。

  (1)街区空间的构建基本贯彻城市设计思路.总部基地一期项目是按照六个地块进行出让的,各地块开发单位在城市设计的指

  城市设计在考虑整体风格时,强调了采用浅黄色统一色调的要求,但六个地块的开发单位为彰显自身项目的特点,结合市场需求,提出了色彩与局部造型的调整,并经过规划管理部门的审批。具体来说,有以下调整:整体色彩由统一的浅黄色调整为米黄与深灰色调为主;部分项目主出入口及顶部等造型进行了丰富,强调了个性;凸窗等统一形式部分变更成幕墙。(图6)

  总部基地一期是南昌市中央商务区城市管理中第一例利用城市设计进行项目指引的项目,在项目单体规划方案的设计、调整以及实施过程中,规划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均比较关注,也给予了充分的政策保障。为能够比较全面及系统的分析该案例,我们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均为专业技

  首先,在总部基地一期项目的城市设计中,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在交通上、底层商铺、骑楼等设置中,将整个地块连为一体,但规划二路在红谷滩区域内是横贯整个中心区,承担了大量的车行交通,并不允许行人的频繁跨越,从人行考虑,南北两个大地块是很难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的。

  另外,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项目地块东侧为商务用地,西侧为居住用地,所以临红谷五路要求设置连续骑楼界面,而西侧不作要求。而城市设计要求东西两侧临城市道路均设置连续骑楼界面,在实际运营中,西侧商业价值并不大。

  综合来看,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衔接并不密切,对地块周边的交通、业态形式调查不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为实现城市面貌的统一性,街区城市设计对各地块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城市空间的建构对该项目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保证了项目实施中,城市群体的统一性,但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在色彩、立面形式上太过单一,六个地块没有任何标识性,缺乏对建筑的驾驭能力。所以在各地块出让后,各开发单位只能在统一的高度、主楼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在顶部造型、色彩关系、立面形式上各自突出特点,顺应市场需求。

  另外,各建筑的朝向为充分考虑到气候等因素,存在东西向建筑,在实际运营中,并不利于节能。

  街区城市设计应达到什么深度,其对建筑设计的指引是否具备控制性,涉及到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值得反思。

  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中,为项目设置了内部共享的庭院空间,考虑该项目容量较大,地下设置了两层地下室,相应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较多,在实际运转中,共享庭院周边内部道路基本被机动车占据,人行很难进入共享庭院,而该项目统一的连续骑楼有条件实现二层或三层的人行联系廊道,并设置共享的灰空间。由此可见,街区城市设计如何与景观设计衔接也是非常重要的。

  图2:源自中国建筑北京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总部基地一期城市设计》,2008

  图5:源自南昌市交通规划研究所《红谷滩总部基地项目交通影响评价》,2008

  [1]余柏椿,《我国城市设计研究现状与问题》[J],城市规划,2008(08)

  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之中对于城市空间的划分,时期可以满足城市设施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实际的城市建设内的过程之中,城市设计是在施工的计划制定之前就应该开始进行,适当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保证城市建设可以满足设计目的,除此之外,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保证设施建设的过程之中设施将埃森纳赫的合理,不影响正常的城市生活。在实际设计工作之中,城市规划设计主要完成的是对于城市外观、产业建设发展、社会设施建设、政府办公部分建设等几方面的空间划分,这一设计过程主要是为了方便在实际建设过程之中建筑布局的方便,只有保证设施布局合理,不影响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城市规划才能达到加快城市发展的目的。

  城市建设之中的建筑设计的内容包括对于建筑的外形、结构和使用方式的设计,在设计工作之中,设计人员一般会依据城市规划的具体目标和空间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外形和面积进行符合要求且美观使用的设计,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的,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建筑设计包括对于建筑工程的预算设计、外形设计、使用设计以及结构设计。预算设计又被称作建筑工程预算编制,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之中,除了要保证建筑质量的高度之外,还要对建筑的建设造价进行高质量的编制和控制。合理的造价编制对于工程建设的效率和建设部门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工程的施工部门涞水,合理的预算造价编制可以在工程的投招标工作之中占据优势,从而为施工部门获取经济利益,合理的造价管理还可以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等步骤作出管理,防治施工过程之中由于不利因素而出现设计上的变更,防治不必要的经济和施工损失。同时,造价管理还会对施工材料等施工工程之中的花费进行控制,使得施工部门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在预算的编制之中为了可以较为准确的进行编制,会对建筑的结构和外形进行初步的设计,以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在设计的过程之中,设计人员既要注意结构外形上的美观,也要了解建筑过程之中的消耗,以避免出现为了复杂结构的施工而使得施工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

  在城市建设之中,城市规划始终是处于指导地位。城市规划决定建筑建设的地点以及空间大小,建筑设计的具体风格也必须按照城市规划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在考虑到城市建设之中对于未来发展、建筑大小、城市绿化等因素之后,城市规划将对建筑的施工提出具体的一些规划设计建议,而建筑的设计一定要满足规划要求,否则就可能破坏城市发展的规划。城市规划设计虽然对于建筑的设计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但是在我国当今的城市建设之中,建筑设计工作在进行时往往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在满足规划的具体要求的情况之下,各个建筑的设计可以在其所规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相对自由的设计。在我国的沿海地区之中,由于城市发展的空间较大,且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了城市化建设十分迅速。这些地区的城市建设就是使用这种弹性化的设计思路,在满足规划设计要求的情况之下,对建筑的外观、结构、绿化等因素进行组合式、弹性化的设计工作,加快了该地区的城市化建设。

  在城市建设部门对于城市未来的建设规划进行设计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对于建筑设计工作的完成和施工企业的选择。施工企业根据其设计和预算编制参与招标,进而对于施工项目进行招标。在这一过程之中较为考验施工单位的设计能力,其设计是否可以在满足城市规划设计要求的同时实现对于建筑外观和结构的高质量设计决定了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规划设计提出建设要求,而建筑设计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同时对建筑的外观和结构进行设计,影响着建筑的使用和美观,对于城市建设质量有很大影响。

  城市的建设规划设计的主要推动力是国家对于城市发展的要求和城市人口增加对于城市居住建筑和使用建筑的需求,其在设计之中主要需要考虑城市的可建设空间、周边环境等客观因素,在通过对以上因素的考虑之后,城市规划设计人员才可以进行规划要求的设计。在完成规划设计之后,城市建筑设计人员将作为建设的主要手段,根据城市的规划要求进行建筑的设计,城市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建设之中的实现手段,主要是用于满足人民生活要求和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之中处于一个循环平衡的发展态势之中,规划设计对建筑设计提出要求,反过来建筑设计又作为实现规划的手段二不可或缺,两者互为辅助,共同完成城市建设工作。

  尽管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就历史上各个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的经验来看,城市建设的进行必须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进行,过快或是过慢的城市发展都会影响城市的正常建设,进而引起城市的恶性建设,影响正常的城市化进程。因此,为了我国城市化建设的正常进行,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城市建设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注意在建设规划设计之中对建筑的空间布置进行科学的设计,以避免出现影响人民正常生活的现象。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之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了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城市建设部门对于增加的外来人口提供居住场所,过多的临时住房建设挤压了城市空间,给城市的交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产业的逐渐扩大,大量的非常驻人员比如农村在城市的务工人员等外来人口大量涌入,给城市的建筑行业的管理和正常进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发展较好的城市之中的建筑空间拥堵现象尤为严重。建设规划设计的不合理就会影响城市的正常布局,进而破坏城市之中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城市秩序。在实际的设计之中,规划人员要注意在设计开始之前对城市之中的交通情况以及正常的城市生产活动进行一定的调查,保证城市的进一步建设不会影响正常的人民生活。同时,在规划设计之中应该避免新建设的建筑对于当前建筑布局的影响,商业区预计人口密集区应该避免进行新建筑的施工,防治出现安全事故,保证人民安全的生活。除了建筑的空间布局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以及交通状况之外,规划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对于城市绿化情况的设计。尽管新建筑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但是为了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优化,城市绿化进程必须继续进行。在城市规划设计之中要进行城市绿化设计,应该从建筑的绿色耗能以及城市的绿化两方面进行。在绿化上,规划设计人员可以选择在城市的空间充裕地段进行率木以及草坪的建设,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之中一般分为对于建筑能源的低碳设计和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当前国家正处于能源紧缺的状态,人们的节能低碳思想也开始逐渐被重视。节能建筑的使用对于我国能源紧缺的现今状况具有一定的缓和作用,与此同时,国家应及时掌握并制定新能源的结构调整策略,开展新能源运用开发等有效活动。我们坚信,伴随新能源在节能建筑与节能设计方向的逐步深入研究与广泛利用,我国当前的生态和能源危机必将得到极大改善。低碳建筑的设计施工可以使建筑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得以有效的降低,并且对于建筑的环境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通过建筑的节能低碳施工,建筑之中的废弃废水等废弃物的排放可以有效的减少,最终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由于能源紧缺情况的逐渐严重,减少能耗成为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要求,减少能耗,保证国家发展成为社会建设中的主流观点。在建筑行业之中,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也越来越紧迫,因此,低碳节能建筑的建设应该被重视起来。除了对于设计的要求之外,规划设计人员还应该承担对于建筑行为的监督工作。施工管理对于建筑项目的高质量的完成有很大的意义,在质量管理工作之中,规划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监督方式来进行。在当前的质量管理之中,规划人员需要管理工程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管理一般使用对比法进行。对比法可以根据实际施工计划的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横道图检查以及网络图检查。横道图检查一般是指在工程的建设计划之中使用直线式的建设计划来对工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划分,在这类进度管理之中,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来安排各个阶段的施工。由于施工计划呈现为直线性,说明建设部门对于工程的进行有着较为准确的了解在施工之中,规划人员可以根据工程情况进行较为自由的选择。而在质量控制过程之中,规划人员要遵守管理之中的原则,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是建筑项目的施工控制之中极为重要的三个方面。建筑项目质量控制的好坏也能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质量控制的程度低,会造成建筑质量问题,进而对建筑的工期和产出质量造成严重的后果。质量控制过于严格,又会拖延项目的工期,可能使项目无法按时完工,甚至影响投资费用。因此,在建筑项目的质量控制之中,建设部门应当针对项目的类型以及规模,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

  在当前的社会建设过程之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基本目的是减少人民生活过程之中的资源消耗以及对建设和装修过程进行绿色化的改善,因此,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在以绿色设计理念对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进行优化时,要注意以资源的合理使用作为设计的基本理念,在设计的过程之中时刻注意对建筑资源的循环使用。设计上的资源循环使用主要是指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控制工程的建设成本,要求施工部门进行科学的预算编制以及建筑设计,在预算的过程之中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同时满足对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合理使用。现代社会的建筑在建设使用的过程之中提高对于建筑资源和能源都有较大的依赖以及使用量,在当前我国的资源缺乏的发展环境之下,传统的建筑建设过程显然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未来我国社会可以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速度,我国应该在城市建筑的设计之中将对于建筑资源和居住能源的高消耗量逐渐降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友好发展。在实际的设计之中,资源的循环使用要求可以通过对于废旧建筑材料的在制造以及再利用来进行,减少对于资源的依赖。而当前的建筑建设过程之中最为主要的消耗为能源的消耗,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设计过程之中应该对建筑的耗能过程进行深度的优化。除了资源以及能源的利用不合理之外,在当今的建筑建设和装修过程之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建筑材料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装修已经成为人民对于住宅的硬性要求之一,家装行业也成为国内发展极快的行业之一。但是,家装带来了住宅内室内空气和环境的污染,随着装修的进行,不利于人身体健康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等等化学产品逐渐进入室内,使得室内的环境在装修的过程之中会存在大量的影响住户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目前,根据我国空气检查部门对于室内污染物的调查,在经过室内装修之后,内部的污染物包括甲醛、苯、甲苯以及乙苯等多种污染性化合物,各项污染物的浓度均超过安全线,在居住过程之中会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建筑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之中要保证住户的生民健康,绿色设计必须立足于住户的健康居住的基础之上。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呈现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对于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之中,建设人员应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发展。

  [1]宋超.刍议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科技展望,2015(20).

  [2]邓博.试论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J].山西建筑,2015(23).

  爱益倍RIB iTWO是将传统施工规划和先进五维规划理念融为一体的建筑管理解决方案,是项目规划、造价、成本管理和项目管控的重要工具。它弥补了传统建筑流程管理的不足,利用BIM模型交互式处理实现了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全流程整合及同步管理,逐步增强和优化业务流程。

  爱益倍RIB iTWO是将传统施工规划和先进五维规划理念融为一体的建筑管理解决方案,是项目规划、造价、成本管理和项目管控的重要工具。它弥补了传统建筑流程管理的不足,利用BIM模型交互式处理实现了项目从规划到施工全流程整合及同步管理,逐步增强和优化业务流程。

  虚拟设计是汽车和机械工程行业以及其它相关行业的创新基础和竞争优势。RIB将这项技术引入建筑行业,RIB iTWO可大幅降低项目实施的时间和成本。设计团队、造价师、规划师、工程师以及施工方可通过RIB iTWO对项目实施各阶段的状态信息了如指掌。通过新推出的 CPI(建筑流程整合)技术,规划师可获知机械设备规格信息,建造商可获知建筑材料和设备资料信息,同时可根据时间进程和流程分布,将模型数据添加于系统中。通过5D(3D+时间+成本)模型,用户可通过屏幕显示的几何图形随时掌握施工项目、资源数据以及流程规划数据。

  通过 CPI技术编辑 CAD或其他专业应用软件提供的数据,RIB iTWO确保项目各阶段数据的统一性和可靠性。数字化模型确保量化规划维度的精确性和快速性,优化了整个数字化流程,如招投标、说明、项目规划、建造执行控制以及目标/实际基准线对比。RIB iTWO冲突侦查模型可分析规划中存在的几何冲突及位置相撞,预先显示,进行跟踪处理,优化初步规划和施工流程,减少项目风险,优化建筑流程。

  自从我国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如今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且中央相关政府部门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志着建筑工程造价成本控制在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合同价格确定和施工阶段有了本质性的转变。但是,造价管理在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管理相对混乱。一部分原因是,在清单计价规范新版颁布后各省市编制的新版概算定额依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概算定额编制思路,即扩大的预算定额分项工程编制方法。其他原因是,在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上,项目分解差异化比较严重,并且同一个项目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采用不同的项目分解标准,编制组织与组织之间项目分解不一致。为提高决策和设计阶段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水平,需要加深项目分解方法的认识。本文将主要讨论建筑工程决策和设计阶段用于成本规划和控制的项目分解。

  进行设计阶段成本管理的基本条件是:为了提高可靠性和可交换性所做的标准化成本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成本数据库。标准化分析就是项目之间使用统一的项目分解体系,它也是数据库建立的前提条件。统一的项目成本分解体系,是节省设计和决策阶段评价的社会交易成本途径。

  (1)建筑工程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成本控制需要积累大量的成本数据,成本规划的总成本和各分目标成本建立在同类项目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通常采用价值工程方法确定,而价值工程分析要素之一是寻找能够实现同样功能的最低成本,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同类项目及其同种功能的构造组件成本比较得到数据。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则是通过设计方案之间成本比较达到分解目标成本要求,成本比较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为依据[1]。

  (2)成本数据比较经济地获得取决于统一的项目分解体系,统一项目成本分解体系的本质是信息标准化,信息标准化能够促进工程项目组织之间成本数据交换、资源共享,降低其内部交易成本。不少业主和咨询机构在编制可行性研究中的成本估算、设计概算以及方案经济评价时,经常出现项目成本分解体系不统一的情况,如土建和装饰工程的界面缺少统一划分,成本数据取自两个及以上不同项目,其内容上面出现重叠和缺失的情况;再如,对制定财政预算的财政部门而言,前期委托不同的咨询部门编制的可行性研究和概算在成本上缺少比较基础,难以设定和判断目标成本的高低,从而为决策带来困难。这也间接印证了统一成本分解体系的经济性问题。

  (3) 组件项目分解法适用于建筑工程设计和决策阶段的成本分析,组建项目分解法是将建筑物看成是具有不同功能组件的集合体,并将其拆解成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功能组件。设计和决策阶段是价值工程活动的最佳时机,而价值工程是价值提升和成本控制的根本方法。在组件项目分解的具体应用中,除了要考虑功能性外,还需要考虑业内人士的使用习惯。英国研究人员认为美国的UNIFORMATⅡ项目分解法不适用于英国建筑业,因为英国估价习惯不同于美国[2]。

  国内相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概算定额作为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造价编制和调整的依据,项目分解顺从概算定额的项目分解方法,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一些省市重新编制了本地的概算定额,但是其编制思路还是依照建筑预算定额扩大方法来编制概算。

  概算定额项目属于扩大的工种项目分解,与组件项目分解不同。概算定额的编制是以预算定额为基础,它综合扩大预算定额项目,按预算定额位置相邻次项并入主项以及以形式工程实体为基础设置扩大或合并预算定额项目设置原则,划分概算项目。这里的次项是指价值相对比较低但发生可能性较大的项目,主项是价值较高的项目[3]。例如,概算定额中的混凝土柱项目综合了预算定额中的混凝土、模板、钢筋、柱表面混合砂浆抹灰(次项目)以及混凝土运输项目。

  预算定额项目分解表现为工种项目设置特征,以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为标准,分部工程划分为:构件运输及安装、金属结构制作工程、桩基础工程、脚手架工程、门窗及木结构工程、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砌筑工程、土石方工程、楼地面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基础工程、防腐保温隔热工程、等。采用综合扩的概算定额项目也因此成为扩大工种的项目,尽管它的部分项目自然地具有了组件上的某种功能,与功能组件项目分解有部分重合,但在划分的基本思想上与功能组件项目分解法是不同的。

  项目决策阶段使用的概算指标项目设置仍然是预算定额到概算定额项目设置同一思维产物。概算指标是在概算定额的基础上综合形成的,因此不是功能组件项目分解法的产物。通过以上分析和比较可以看出,国内现行用于建筑工程决策和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概算定额以及概算指标不是按功能组件来划分项目,而是以工种性的预算定额项目进行综合扩大设置项目。尽管这些方法能够在编制定额和估算造价达到其要求,但是在成本控制和成本规划方面,却存在严重缺陷,因为方案比较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同一功能组件之间的比较。

  自国内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来,工程造价在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合同价格确定和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上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以中央政府部门颁布了全国统一的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为标志。国内相关政府部门一直以概算定额作为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造价编制和调整的依据,概算定额和概算定额项目分解方法既不统一,也不适用于前期决策和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和规划,没有遵循功能组件思路对项目进行分解。出现此种情况时,中央一级建筑行业主管部门或专业组织在借鉴国外建筑工程组件项目分解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建筑工程结构和构造特点以及行业内人员的使用习惯,加快步伐编制一套全国统一的建筑工程决策和设计阶段成本控制和规划的组件项目分解体系,并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制一套建筑业广泛适用独立于定额体系的建筑工程项目分解体系,在日后不断完善体系,为建筑行业提供建筑工程项目分解体系参考,这样能够从本质上提高价值工程的水平,提高建筑工程造价施工前的管理水平,最终降低整个社会获得建筑工程成本信息的交易成本。

  [1]成于思,成虎.工程系统分解结构的概念和作用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