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专访闫爽与“城市共生”的商业空间
2024-01-22 13:52

  建筑师专访闫爽与“城市共生”的商业空间在本次专访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在建筑领域曾获多个奖项的杰出建筑师闫爽。她的作品“城市共生”在“概念商业空间”国际设计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在此次专访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她的作品、设计理念,以及她对建筑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Q: 首先恭喜您获得了“概念商业空间”国际设计竞赛的特等奖。您的“城市共生”项目给评委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相信也给更多的人带来关于未来商业空间发展的启发。可以简单的介绍下您参加这个竞赛的契机是什么呢?

  闫:谢谢。当时我在Archdaily上看到了竞赛信息,并对这个题目很感兴趣。加上主办方是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获奖者有机会受邀参加项目后续设计,这些促使我和几位建筑师朋友组队参赛。竞赛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万达作为国内头部的商业地产公司,吸引了很多中国顶尖的建筑设计公司参赛,所以能获得特等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惊喜,也证明了我们的概念和设计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Q: 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城市共生”项目是如何与竞赛的主题“商业改变生活”相契合的?

  闫:“城市共生”探讨未来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的共生关系,直接回应了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人们对商业空间的需求变化。这个项目探索了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趋势下的新型商业建筑形式,通过加入社区这个概念来激发社会和城市活力。TOD在中国经历了从城市中心扩散到城市附中心,又扩散到周边卫星城市的快速迭代发展。我们构想的商业空间不仅是商业中心,更是服务于人与社区的空间。将商业建筑与公共交通与社区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对“商业改变生活”这一主题的直接响应。

  闫:我们的展望是,商业广场会成为最大的城市公共空间。TOD类型的商业地产在新一轮的城市扩张中,逐渐辐射到城市的外缘。在城市的郊区,TOD项目在事实上定义了新的地区中心。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将不同功能类型的公共建筑容纳入这座商场内部,让商业建筑与社区公共建筑的功能融合,创造共生关系,从而吸引人群。共生是一个社会学和生物学的词汇,当我们把它引用到建筑的语义中,具体代表着,将同类型、互相关联的商业和社区公共建筑功能,经过合理布局,产生依附与共生的关系,从而提升了顾客的到达性以及体验性,使商业建筑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社区中心。

  Q: “城市共生”中仿生学似乎是一个关键的概念,您可以详细解释一下是如何应用的吗?

  闫: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们加入了“共生”这个概念,这其中还有一层建筑仿生学的思考。但这里指的不是模仿自然界生物的形态,而是学习自然生物的运作逻辑。在设计初期,我们看到了一张海绵剖面,呈现了很有趣的拓扑关系。海绵作为一个生物单体,其实是由多层腔体组成。海水在经过海绵组织的过程中,会由腔体层层筛选,将营养吸收,再从中心形成喷流排出,类似于我们的“城市共生”,将不同目的和喜好的人群吸引过来,让他们渗透进入最适合他们需求的流线,最后再由轨道交通系统带到城市的其他地方。反之亦然。一个公共建筑的产业可以带动周边的多种商业,这种商品与公共建筑功能上的一致性将会是最大的体验卖点。

  Q:您在“城市共生”中的这种创新方法,是否让您重新思考建筑是如何作为社会和文化的表达工具呢?

  闫:对我来说,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单纯的设计物理空间,更多的是一种表达的媒介,是通过体验设计来映射对社会的思考。在“城市共生”中,我们不止是提出了一个商业空间建筑的新类型,更多的是促使人们对物理空间“边界”的思考,通过模糊公共性和功能性的“边界”来探索新的领域。再比如,我在韩国的展览“归档重组”中,通过设计一个开放性的互动装置,来探讨信息从传统物理模式到当今电子存档模式的转变,激发人们重新思考信息的收集、储存和获取方式,以及信息流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都超越了传统建筑功能性的边界,使建筑成为促进深入思考和交流的沟通工具。我们不仅仅是在创造建筑,更是在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使建筑成为启发灵感、促进创新、和连接不同领域和文化的平台,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