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专栏绿色建筑的瓶颈与突破区浩驰、梁跃昊
2024-01-16 07:58

  智库专栏绿色建筑的瓶颈与突破区浩驰、梁跃昊联合国气候峰会每年在年末时分举办,成果将定调新一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方向。上月在阿联酋举行的第28届会议(COP28)中,各国代表除了要为达成气候决议进行谈判,也组织了一系列相关主题讨论,其中建筑部门讨论受到关注。会上,法国与摩洛哥共同发起了“建筑突破”倡议,目标是使淨零与韧性建筑在2030年前成为新常态,获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建筑部门占全球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比例分别高达37%及34%,因此建筑减排脱碳是气候行动的成功关键。

  目前香港最大的碳排放源是电力供应,而九成用电量皆为建筑物能源消耗,因此建筑节能减排也是香港主要减排手段之一。绿色建筑以减少建筑物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并促进用户身心健康为目标,也是建筑节能减排水平的认证。香港有一套专门评审绿色建筑的绿建环评(BEAM Plus)制度,相关制度自1996年首次发布以来,有三千多栋建筑获得了认证,对比全港整体约五万栋已落成建筑,和年均约数百栋新建建筑来说,比例不算高,个中原因值得探究。

  绿色建筑的主要目标是减少环境影响和促进用户健康,但这些目标不但难以量化,且属于公共利益,并非追求利润的发展商的核心目标。香港大学团队之前的研究指出,绿色建筑项目建造成本平均比普通项目高出超过三成,但只能带来约7%的市场价值提升。由此可见,大部分发展商都缺乏自愿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行动诱因。

  政府为鼓励私人绿色建筑发展也推出了激励措施,私人新建发展项目获得指定BEAM Plus级别认证并符合屋宇署特定标准后,可申请豁免10%总楼面面积宽免。然而,当房地产市场进入下行周期,则有需要检讨措施是否还有足够吸引力。笔者认为,如果发现财务上不再可行,可考虑按照绿色建筑的量化社会效益,给予适当公共财政补贴。

  除了节能减排装置设计,绿化是绿色建筑另一主要特征,以实现提升用户身心健康、促进生物多样性、发挥碳汇功能等目标。绿化工程和维护成本高昂,须安装灌溉系统或由专人维护,也可能需要反复试验不同品种的环境适应性。如果设计和维护不到位,更可能阻碍采光和滋生蚊虫。因此,如业界要充分掌握和平衡绿化设计的优缺点,则需要持续累积更多项目经验和数据。

  笔者认为,北部都会区内靠近自然生境的发展项目可更注重绿化设计,而其他项目则可以减排设计为主要目标。

  事实上,居民的认同和参与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大关键。如果绿色建筑设计无法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市民的习惯和文化,则只会成为可有可无的装饰品,发展裹足不前。笔者认为,提升居民认可程度,可考虑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设计思维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设计绿色生活场景,例如在屋邨社区园圃的规划设计阶段,同步考量往后实际运营和使用需求,避免设施落成后出现难以接驳水源、土壤深度不足、排水孔洞不够等难在后期修正的设计缺陷;二是实质上奖励居民的绿色生活习惯,参考本地减碳奖赏平台“Carbon Wallet”运作模式,用家可通过记录日常绿色减排行动储集积分,以换取免费车程和消费礼券等经济回馈。

  北部都会区象征香港城市发展的新阶段,目标是建设宜居及可持续发展的碳中和社区。北部都会区采用较高的地积比率,也更靠近自然环境,为绿色建筑发展创造了机会、空间和必要性。因此,建筑业持份者和社会各界,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发展商,都应更积极把握这个机会,推动绿色建筑新常态,为香港创造更宜居幸福的未来。